“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鲐背之年还在努力让更多人吃饱

.

当我们在纪念袁老的时候,我们究竟在纪念什么。

要弄明白这个问题,首先要清楚袁老是谁?

1928-1930年,中国发生了20世纪最严重的持续性旱灾,

北方八省大饥荒,死亡1300多万人,受灾人口1.2亿,当时的全国总人口只有4.89亿,也就是我们熟悉的说法四万万同胞,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关中十室九空,床有卧尸而未掩,道满饿殍而暴露,文献更有记载:人食人不绝于途。

1930 年7月7 日《大公报》刊载了这样一则短讯:饥民初则偷窃死尸,继则公然脔割,终则以婴儿、妇女的腿臂作腊肉,家居供食品,出外作干粮,若不自食,则会为他人所食。

在这篇新闻刊载两个月后,北京协和医院降生了一个男婴

袁老的出生证明

出生证明上用繁体中文和英文记录了一个叫袁小孩的小朋友,原籍江西德安城内,还留下自己在凡世间的第一枚脚印,而这个小孩后来成为了举世尊重的传奇——那个最接近神的人,袁隆平。

抗美援朝爆发时,他正在上大学,曾参军报国考空军,全校800多人报名能通过体检的只有8个,袁隆平就是其中之一,眼看就要鹰击长空,却在报道前一天收到消息,因政策调整,所有参军大学生被退回而没有成行。

同一年,他去参加了游泳运动员选拔赛,只要拿到前三名就有望进入国家队,然而造化弄人,这场比赛的举办地在成都,眼看就要鱼翔浅底,却因为自由散漫吃坏了肚子,没有发挥好,以第四名的好成绩被淘汰。

但似乎一切又都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天意。

无法成为壮志凌云的飞行员,也失去了成为泳池飞鱼的机会,大学毕业后,袁隆平来到湖南的一所农校教书。

而这位平素浪漫乐观的年轻人,靠着知识、汗水、灵感和机遇,做出了改变世界的贡献。

1979年,他将杂交水稻技术引入美国,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第一个知识产权转让案例。

1991年他担任世界粮农组织首席顾问,根据当年统计数据显示,全球稻米产量的20%来自他所研究的杂交水稻。

1999年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将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

2000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6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0年荣获澳门科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2019年被国家主席授予共和国勋章。

相比于这些官方的评价,来自民间的声音更能体现出这位人民功臣的巨大魅力。

盛世巨星

在年轻人中一直流传着一个梗,谁说我胖都不行,我又没吃你家的米,除了袁爷爷,因为我真是吃他家的米长大。遇到有人闲得慌怒怼一张图,上面是袁老认真的表情和我这辈子最大的错误表情包。

任何有关袁老的视频,都会引来众多小伙伴由衷的问候和敬意,有时甚至是满屏的“大德鲁伊”整齐刷过。

让科学家跨次元这件事儿,是年轻人特有的表达方式,称呼的背后是内心的崇拜和敬仰。

疫情爆发初期,国内曾有声音对于中国粮食是否足够表示担忧时,袁老在媒体发声:中国不会出现粮荒,大家不用担心。老人家一个简单的发言,就可以让所有人的心都安稳下来。

在疫情最吃紧的时期,2月14日,袁老捐的200吨大米运抵武汉,网友说袁老爷子真的时刻都怕咱会饿着,怕咱吃不上米饭。

有网友在缅怀袁老的视频下留言,早上吃的米是淡的,中午吃的米是甜的,晚上吃的米是咸。中午把饭都乖乖地吃光了,还晒上了自己光盘的照片。

人民把他当恩人。

原来所谓伟大的人,是那个我们潜意识里以为那永远都不会走的存在。

只要不曾忘记,他就不算离开。

在我母亲去世后,我用上面这句话安慰自己,现在也这样安慰你们。

生在饥馑年,见过饿死人的惨剧,袁老说自己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都能远离饥饿,有饭吃。

禾下乘凉梦

别说是祖辈,就是父母那代人谈起他们的年少时,纯白面的馒头都是稀罕的,大多是两搅面,米粥煮的稀饭,不飘起几条米虫来都是不可能的,筷子撇一撇也就吃下去了。

没办法,粮食不够啊。这样饥饿的记忆是会伴随一个人一生的,我奶奶生前患有阿尔兹海默症,有一次午饭我把特意买的杂粮馒头递给她,她突然生气的放下筷子发火,不吃这个,我要吃白面馍。

人类几千年的世界史,底层逻辑之一便是别饿死,战争往复、朝代更迭,人类文明滚滚车轮向前的最大动力就是这张嘴,遇到大灾,你不会因为身无分文而绝望,却会因为手中无粮而心慌。

袁老也描述过粮食问题的重要性:一粒粮食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

老百姓的饭碗,是“比天还要大”的事情。如果百姓吃不饱肚子,会发生真正的大事。不管是谁,饿上三天,什么雄心壮志都没了,到那时候,史书上的惊悚就会变成人间的现实。

而庆幸的是,袁老不会让这样的事情再发生,甚至你从小就听说过的杂交水稻大多数人都几乎未曾吃到过,在几十年之前中国真正面临温饱问题的时候,1976年全国开始推广袁老的杂交稻,到1988年种植面积超过5成。实打实地解决了中国人的温饱问题,感激袁老的声音也正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发出。

袁老虽寡,谷不生虫

其实不久前,袁隆平就又双叒叕上热搜了!

在第四届国际海水稻论坛上,袁老及其团队所创造的四个水稻产量“奇迹”引爆全网:

“盐碱地,亩产800公斤,这是奇迹啊!”

“山东东营,平均产量超过600公斤,这是奇迹啊!”

“台州遇到台风,产量还有670公斤,这是奇迹啊!”

“海水稻,产量300公斤,可以养活1亿人,这是奇迹啊!”

90岁的袁老一边列举着水稻产量,一边重复着“奇迹、奇迹”,俨然一个傲娇的小王子。

袁老的傲娇是有原因的:全球研究海水稻的国家很多,但是产量都不高,唯独中国连续三年海水稻产量一直遥遥领先全世界!这是中国的骄傲!

很多网友说:“袁老是奇迹的创造者,他才是真正的奇迹。

这可不是袁隆平第一次上热搜,毕竟他可是网友眼中实力相当强的“90后带货梗王袁大佬”。

前段时间,袁隆平在同一家理发店理发16年,不经意间就带火了一个路边的偏僻理发小店。

袁老不仅自己设计发型,剪完头发后还会俏皮地打趣:“哇,我又年轻了。”

网友们纷纷点赞袁老的调皮和低调,称他一开口就是段子。

如果你以为他只是段子手,认真你就输了,他还是个移动“表情包”。

前不久的采访中,袁老实名吐槽博士生难带:“现在的博士生我不带了,辛苦得很、麻烦得很哪,那是要死脑细胞的。”

后来记者又问他团队中的精英好不好管啊,袁老又是皱眉,又是挠头的表情着实是亮了,那模样太可爱了。

这么风趣可爱又真实的袁老,怎么不叫人喜欢!

袁隆平所研发的杂交水稻为国家甚至人类做的贡献不言而喻,然而最近几年,网友们都被袁老的质朴可爱圈了粉。

有人拍到袁老颤颤巍巍去超市看米价,然后心满意足地从超市出来。

就像网友说的“只有袁爷爷可以说我胖,毕竟我是吃他家大米长大的。”

这样的袁隆平就像我们身边有血有肉的自家爷爷一样,他虽然是传奇,却也是最朴实温暖的代表。

袁隆平就常常以农民自居,生活也朴素得和农民一样,然而就是这个黝黑瘦小的老人,让亿万人不再为一日三餐而发愁。

袁隆平这位“杂交水稻之父”不仅创造了世界水稻单产最新、最高纪录,甚至突破了“海水种稻”的先例,让我国成为全世界第一个实现大规模种植海水稻的国家。

在豆瓣上看到这样一段话:

像袁隆平这样的人,他们可能真的是被普罗米修斯盗下来的火种,他们存在,便是人间的一道光,驱散了黑暗。

像袁隆平这样的引路人,他们的故事,不应该被我们忘却。

侠之大者,忧国忧民

袁隆平是如此热爱那一亩田,以致于很多人都以为他是农民家庭出身。

其实不然,袁隆平是真正的书香门第,他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父亲在东南大学毕业,母亲是英国教会学校的高材生,在那个年代就能够讲一口流利的英语。

袁隆平与水稻的缘分,也是源自于一个美丽的误会。

幼时的袁隆平很贪玩,读书全凭兴趣来,喜欢的就认真,不喜欢的就敷衍,经常跑到嘉陵江里去有游泳,是出了名的自由散漫。

有一次小学郊游,袁隆平跟随老师参观过一个私人园艺场,红红的桃子挂满枝头,一串串亮晶晶的葡萄爬满藤架,还有五颜六色的盛放鲜花铺满小路,那时候袁隆平就觉得田园太美了,所以心底就种下了一颗学农的梦想。

梦想照进现实之前,总有一段荆棘丛生的黑暗路。

就像袁隆平后来才明白,真正的种地是多么艰辛,田园之美不过是想象中的童话世界。

西南农学院毕业后,袁隆平就被分配到一个偏远的农校,在那里一呆就是16年。

那些年里,虽然孤灯照单人,但有青山绿水相伴,袁隆平在教学之余,就会去学校前的大江里游泳,或者在河坝上拉小提琴,日子也过得恬静淡然。

年少不知愁滋味,懂得已是曲中人。

动荡的年代开始了,在日军的侵扰下,中国人开始了吃不饱饭的艰难日子。

袁隆平忘不掉那种饥饿感带来的恐惧:“刚吃完饭肚子就饿了,有时候用糠来代替米,越吃越饿,一天到晚就想着吃饭,根本吃不饱。吃不饱身体就没有能量,双脚松软无力,浑身冰凉,那个日子真的很难受。”

望着满目疮痍的国土、举家逃难饥民脸上的菜色以及血肉模糊的尸体,袁隆平第一次知道了弱肉强食代表什么。

如果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那还谈什么祖国强大?

那一天,袁隆平立志要解决中国人的粮食问题,让每一个中国人都吃得饱饭,成为他心底的另一个梦想。

然而那时杂交水稻技术在美国都没有被突破,更不要说当时困难的中国了。

袁隆平没有被吓倒,反而迎难而上,整天埋在图书馆研究外文资料,只为了弄清楚杂交水稻的原理。

那些不忍回忆的苦难,总有一天能让人笑着谈起。

一个记者曾问过袁隆平,以前研究水稻的日子苦不苦?

袁隆平满脸骄傲说:

苦,可是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都远离饥饿,苦也值得。

一粒粮食能够救一个国家,也能绊倒一个国家。

曾经看过一段采访,记者问袁隆平:“你是不是特别担心当年那种饿死人的场景再次出现?”

袁隆平沉思了一会,坚定地摇摇头:“不可能了。”

民族之痛,是这世界上的最痛。

正是这些愿意忧国忧民的侠者,才敢于让那些不可能的科学研究统统变成了可能,让那些不可控的苦难统统变成不可能。

天下难事,恒者得之

这世上,从没有一条路是好走的。

袁隆平却在这一条荆棘路上,走出了禾苗满地,走出了稻谷飘香。

后来的一天,袁隆平无意间在农校的试验田里,发现一株颗粒饱满而且穗大的稻株,他突然有了希望,如果能用这一株育种,是不是可以增产很多。

然而等他次年春天把种子播下,却没有结出穗大饱满的稻子,不过袁隆平却从这块试验田里生出“人工杂交水稻”的最初想法。

想要培养“人工杂交水稻”,首先要找到“天然的雄性不良水稻”,然而这种水稻理论上找到的概率是五万分之一,这无异于大海捞针。

那一年40度的高温天,袁隆平和新婚妻子、学生开始了漫长的寻找稻苗之路。

他们头顶骄阳,脚踩泥水,蚊虫叮咬和稻叶的割伤让他们的皮肤反复感染,即便这样也没有让他们放弃。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用5倍放大镜观察了14000多株水稻之后,终于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水稻,这仅仅是杂交水稻之路的第一步,后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夫妻扶持,是世界上最强有力的后盾。

那一年袁隆平狠心离开自己出生三天的儿子南下,只为了不耽误最佳的育种季节,妻子邓哲默默整理好行李,不问归期,而袁隆平整整七个春节都未回家团圆。

一个女人奋力顶着半边天,只是为了保证丈夫没有后顾之忧往前冲。

杂交水稻的研究就这样几十年如一日地进行着,研究的过程中有过很多难以想象的困难:

特殊时期,袁隆平曾因为所谓的“自由散漫”,差点被抓进了牛棚,杂交水稻的研究也险些被扼杀在摇篮里。

又一年,袁隆平精心培植的试验田被人为摧毁,如果不是在一口水井中找到了5颗幸存的秧苗,这么多年所有的心血都将毁于一旦。

1972年,不断配种的杂交水稻却只长苗不长稻,有人冷嘲热讽:“可惜了,我们人类不吃草,不然你袁隆平的研究成果还是很有价值的!”

有时候看似是走投无路,坚持下去,可能就会柳暗花明。

袁隆平不管他人的质疑和嘲讽,一心只在自己的水稻配种上,一个人对抗着所有的压力和阻力。

天下无易事,有恒者得之。

1973年新的种子杂交优势果然都转到了稻谷上,每亩地的产量都增加了100斤左右。

1974年,袁隆平又发明了新的方法,将水稻的产量提升到原来的8倍左右。

1976年全国开始大面积试种杂交水稻,平均增产20%以上,为我国水稻增产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之后的南优2号、超级稻,每公顷的产量从3吨提高到18吨,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惠及全球40多个国家,他也因此获得了我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

看着白花花的大米,很多人流着泪说:“以后再也不怕饿肚子了......”

人人知他是救世主,他却说自己就是个种了一辈子稻的老农民。

袁隆平瘦瘦小小的,而且皮肤黝黑,确实像个农民,这是多年风吹日晒的见证啊。

就是这样一个踏实肯干的老人,尝过世间所有心酸,品过人生全部苦楚,却从没有为自己争取过什么:

国家要给他官职,他拒绝了,说人心浮躁了,就难以看清楚事情的本来面目。

国家要给他奖金,他不是捐给慈善机构,就是分给同事,身上的衬衫不过几十块一件。

即便如此,还是在知乎上看到有人质疑:“袁隆平是否被过誉了?”

有个扎心的回答是这样的:“不是袁老被过誉了,而是像袁老这样的人,和他们一样的科研工作者们,受到的关注实在太少太少了。

我们有幸生活在一个国泰民安的国家,但是不要忘了,饥饿不只是存在于过去。

现在全球仍然有近10亿人在挨饿,每天还有上万人因为饥饿而死去,平均每5秒就有一人因为饥饿和营养不良引起的疾病死亡。

而我们很幸运出生在中国,遇到了袁隆平,才有幸免于饥饿。

如今我们的国家已经强大,她再也不是那个落后挨打的中国了。

但是我们的中国能够走到今天,靠的就是像袁隆平这样默默研究、默默奉献的前辈们。

正因为他们的存在,中国才有了现在的一切。

他们是中国的脊梁,是他们撑起了中国的强大。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今年,我们的杂交水稻之父已经90岁了,在采访时,袁隆平称:“原来自己是80后,现在是90后了。”

心态如此年轻的袁老, 果然是人老心不老。

今年国庆,袁老获得了“共和国勋章”,去北京领奖前,袁老高兴得像个孩子,穿上西装、系上领带,有人问他“袁老帅不帅”,袁老干脆利落:“帅!”

很多网友评论说“同样是90后,我都秃了,袁老还是精神矍铄。

袁老虽然天天跟水稻打交道,但是他的世界里,水稻并不是唯一,他从未忘记喂饱精神上的自己。

袁老的爱好特别多,除了排球、游泳、踢踏舞,偶尔还抽空练习小提琴。

不仅如此,袁老的英语讲的也特别好,今年6月份的时候,近90岁的袁隆平在中非农业发展研究会献上了一段英文致辞,很多网友惊呼袁老的口语比自己还好。

袁隆平说很多人退休后不下棋,不打球,特别容易老年痴呆,自己体检的时候,医生为了测试他有没有老年痴呆的迹象,就给他出了一道算术题,95+13=多少?袁隆平一下子就说出来了。

医生忙说:“没有痴呆,没有痴呆。”

袁隆平这才松了一口气,然后开心地像个孩子:“我们搞科研的,最怕痴呆。既然我还没有痴呆,那就要继续工作,退休对于我来说是不存在的事。”

如今90多岁的袁隆平,明明可以舒舒服服安度晚年,却依旧面朝黄土背朝天,顶着骄阳似火,披着寒露星光,只为了多一个人能够吃饱饭。

普天之下,试问有几人能够做到?

袁隆平的坚持,不过是为了此生的两个梦想:

一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他要把自己的杂交水稻技术全世界共享,让更多的人不再饿肚子。

二是“禾下乘凉梦”,他曾经梦到过水稻比高粱还高,水稻秸秆比扫帚还要长,稻谷比花生还大,这是袁爷爷见过的最美的风景。

面对梦想,他始终是身体力行。

别人问他这么大年纪为什么非要亲自下田,指挥一下就可以了,袁老却说:“电脑里种不出水稻。”

初识袁隆平是小学课本上那个穿着白衬衫的黑瘦中年人,如今我的女儿已经能够指着资料叫着“妈妈妈妈,我知道你写的是研究水稻的袁爷爷。”

世间时光如流水,袁老虽不服老,但是我们可以看得出他真的老了。

一段发言词,袁老要缓口气才能说完;走路的时候,他也需要别人搀扶了。

再是英雄,他也是一个需要照顾的普通老人,他也需要休息了。

袁老把自己的一生都贡献给了稻田,水稻就像他的血液一样,而我们能做的唯有将他的事迹铭记于心。

英雄迟暮不老,披荆斩棘操劳一生。

愿那些为我们挡住风遮住雨的人,也能享有他本该享受的荣光。

【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765536098@qq.com,我们会立即删除或作出更改。】:感动我们网 » “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鲐背之年还在努力让更多人吃饱

赞 (1)

15 评论

1+4=
  1. 辉煌润琪

    真正的国家脊梁,袁老一路好走

    回复
  2. 优优工服

    稻田里的守望者袁爷爷,一路走好!致敬国之英雄!默哀!

    回复
  3. 大山128174027

    人民不会忘记这位平凡,朴实的科学家,解决了全世界贫困几十亿人口的吃饭问题

    回复
  4. 一丝不苟山雀vW8

    愿袁老一路走好,天堂平安,袁老安息吧!你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回复
  5. BUBU云山珠水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袁老,您是全国人民的偶像!致敬,缅怀!

    回复
  6. 大喇叭花是花

    看完后内心澎湃依旧,这才是载入史册的英雄和楷模!时光悠悠,希望未来孩子看到袁老事迹,像我们小时候被问起长大以后想当什么,能够眼神发亮的说,想当科学家,医生,教师!做一个对国家有贡献的人!

    回复
  7. 大良老吴

    爷爷是举人,父亲名牌大学毕业,母亲是英语老师,基因的传承是非常重要的

    回复
  8. 清闲的橙子UG

    您为人民的吃饭问题做出了无比自豪的奉献,人民永远不会忘!走好袁老!

    回复
  9. 俐娅1

    让全国每个人得到了受益,这样的科学家让世界各角落里的人感动落泪!

    回复
  10. 大智若愚143030646

    袁老师,感谢您!感谢您在我青春年少时没有饿肚子,营养能跟得上正在发育的身体的需要!感谢您在我们去县城读书时不需要交粮票!

    回复
  11. 自由乐观的美好时光

    把5.22设定为爱粮日吧,希望大家永远珍惜袁老的劳动成果

    回复
  12. 唐朝家平

    他是中华民族伟大的科学家。载入史册的农学家。可能多少年后我们的子子孙孙会在历史课本上见到他的名字。联合国曾向他颁奖,所以袁老师是幸福的。

    回复
  13. 从小住在黄桷树下

    经历过饥饿年代的人才会知道袁老的丰功伟绩!

    回复
  14. 果栋8888

    沉痛哀悼中国工程院院士袁老先生,不愧是国之脊梁、当代神农,实至名归,也是永远怀念尊敬的人,!

    回复
  15. 倪微817

    多才多艺的袁老!您对全人类的贡献将载入史册!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