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徐光宪
生卒年:1920年11月15日—2014年11月10日
籍贯:河北徐水
身份: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工程院副院长
主要成就:长期致力于材料科学研究,在高温合金、合金钢、金属腐蚀与防护等研究领域取得丰硕成果。1957年起负责合金钢和
高温合金的研究与开发,领导开发中国第一代空心气冷铸造镍基高温合金涡轮叶片,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自主开发这一关键材料技术的国家。为国家科技政策的制定及科技机构的设置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2015年2月,当选“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
院士语录:
★ 作为一个中国人,就要对中国作出贡献,这是人生的第一要义
“八载隔洋同对月,一心挫霸誓归国。归来是你的梦,盈满对祖国的情。有胆识,敢担当,空心涡轮叶片,是你送给祖国的翅膀。两院元勋,三世书香。一介书生,国之栋梁。”这是师昌绪当选“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时的颁奖词,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一、生于忧患、长于忧患
1920年11月,师昌绪在河北省徐水县大营村的一个知识分子大家庭中诞生。他的父亲师克和是清末的秀才,以教书为业;母亲出身于破落的官宦之家,勤劳善良、敏于行而讷于言。师家祖上是读书人,师昌绪和他的兄弟们就是在这个“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大家庭中成长起来的。
师昌绪的小学是分三段读完的。由于大营村没有小学,他直到9岁时,才与堂兄师昌绶一同前往邻村荆塘铺上学。虽然在那里只待了一年,但这段读书启蒙时光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师昌绪曾因未能背诵出《总理遗嘱》而被罚。幼年遭受的处罚让师昌绪刻骨铭心,并终生以勤勉为座右铭。
在念了一年乡村小学后,师昌绪转到徐水县城的模范小学,插班到二年级,开启了他的第二段小学生涯。城里的同学很“欺生”,这让初来乍到的师昌绪吃了不少苦头,但也锤炼了他隐忍的性格。
三年级读完,师昌绪顺利升入徐水县第一高小。此时爆发了九一八事变,“国家”二字让年幼的他第一次有了深深的触动。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师昌绪的命运也从此被改变了。1937年9月18日,师家为了躲避日本人的侵扰决定逃难,但由于车队行进缓慢,他们不得不分头行动。师家的男人们继续连夜南下逃生,老弱妇孺则原地等待时机返回老家。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使师昌绪远离了家乡故土,也远离了当一名高小教员的梦想。
1937年底,在战火中诞生的河南中学给了师昌绪一个继续学业的机会。他回到了久别的书桌前,并且被编入师范部一年级,师范第五班。1940年春,重庆教育部发出通知:凡不愿教书的师范班学生,可以转入同等学力的中专或高中。这个机会使师昌绪由师范生变成了高中生,后被保送到西北师范学院,入读大学先修班。
生于忧患、长于忧患的师昌绪从小就立下强国之志。他意识到,中国要强盛,仅仅依靠文化和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强大的工业基础作为支撑,而开矿炼钢当居首位。1941年,怀揣实业救国的理想,师昌绪考入西北工学院采矿冶金工程系,由此开启了他“科学救国、采矿救国”的道路。
二、漫漫回国路
1945年,师昌绪的大学生活结束,进入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所属的重庆綦江电化冶炼厂。他正期待有用武之地可以大显身手、报效国家。他的第一个岗位是在炼铜厂的炉子房做甲种实习员,半年后转正成了工务员。
1947年5月,师昌绪离开生活了两年的三溪镇,前往鞍山钢铁公司,继续担任工务员。当时,鞍钢已被国民政府接手一年多,生产基本处于瘫痪状态。1947年底,师昌绪晋升为助理工程师。但鞍山仍是一片衰败的景象,抗日战争留下的创伤依然历历在目,内战又接连不断,工厂动荡不安,生产活动难以为继,加之物价飞涨,经济陷入崩溃边缘。
1948年8月,深感无用武之地的师昌绪决定赴美深造。综合考虑下,师昌绪选择了学费更低的美国密苏里矿冶学院。在密苏里矿冶学院的硕士研究生生活是充实的。他师从冶金系主任A. W. Schlechten教授,论文题目是《真空处理炼铅的锌渣》。仅仅半年时间,师昌绪就成功使锌渣中银的收得率和纯度均达到95%以上。他将此成果以A Better Way to Treat Parkes Process Crusts为题发表在《环境管理杂志》(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上。他的这一开拓性研究,成功改变了前人发明的用锌提取液铅中金、银的方法。
1949年5月,师昌绪获得了硕士学位,选择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在美国印第安纳州的诺特丹大学,师昌绪跟随E. A. Peretti教授,以《In-As-Sb(铟-砷-锑)三元系相图》为论文题目。通过深入的研究和学习,师昌绪成功测得了In、As、Sb三个元素的相图,还发现了砷化铟及锑化铟两个三五族化合物,这些合金化合物都是现今很重要的光电子半导体材料。师昌绪的实验结果以3篇论文形式于1953年、1954年和1956年分别在ASM Transactions(美国金属学会学报)及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美国化学学会)上发表。
1951年5月,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师昌绪收到天津北洋大学的聘书,原本计划在完成博士学业后再回国入职,但就在他入读诺特丹大学几个月后,朝鲜战争爆发了。美国政府对新中国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措施,其中一项就是禁止中国留学生回国,师昌绪更是被明令禁止回到中国的35名学者之一。他的护照被移民局收走了,回国计划被迫中断。
归国之路被美国政府堵死,师昌绪不得不留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担任研究助理。师昌绪主持的课题代号为“7124”,主要研究硅对高强度钢力学性能的影响。直到师昌绪回国几十年后,他才知道美国科研人员在他研究的基础上,又开发出了300M超高强度钢,主要用于大型军用运输机的起落架,有效避免了飞机起落架因韧性或冲击值不足可能引发的严重事故。
对于渴望回国的海外中国学子来说,滞留美国的日子备受煎熬。他们心里清楚,纵有一腔热血,但势单力薄。于是他们决定写一封联名信给周恩来总理,希望中国政府给予帮助。为了将美国政府阻挠中国留学生回国的事情公之于众,这些学子还撰写了致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的公开信。
师昌绪也参与了这场回国斗争。当导师莫里斯·科恩教授问及他回国的理由时,师昌绪坦诚地表示,工资和职位并非他回国的动机。“现在中国十分落后,需要我这样的人,而美国像我这样的人比比皆是,我在美国发挥不了多少作用。”尽管科恩并不情愿,但他理解并支持师昌绪的决定,希望他能回国有所建树。
在师昌绪等众多中国留学生的顽强抗争下,美国政府最终在压力下将扣留的中国留学生放行。1955年6月,师昌绪登上了开往中国香港的“克里夫兰总统号”客轮,踏上了报效祖国的征程。
三、接下“一步登天”的任务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际形势转变,苏联专家撤离,党和国家决定大力发展航空航天事业,动力问题成为我国新型飞机自主设计方案中的重大关键项目。1964年寒冬的一个深夜,时任航空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荣科敲开了师昌绪的家门,提出希望金属所承担空心涡轮叶片的研发任务。国内曾有专家认为,研发空心涡轮叶片相当于要一下实现十几年的跨越式发展,这无异于异想天开、一步登天,根本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在一无专家、二无资料的情况下,师昌绪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一任务。他说:“我心中无底,但是我知道有答案。答案就是美国做成了,我们一定能做成!”在师昌绪带领下,课题组仅用了一年时间就攻克了造型、脱芯、合金质量控制等一系列难关。1966年12月,由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片铸造九孔空心涡轮叶片装机试车成功,为“战鹰”换上了新技术的“心脏”。1967年,装配空心涡轮叶片的歼8战斗机高空飞行时速超过苏联样机10%以上。有人形容师昌绪是“用百米冲刺的速度完成了一次马拉松长跑”。空心涡轮叶片的诞生使我国涡轮叶片的发展一步迈上了两个台阶:一是由锻造合金改为真空铸造合金,二是由实心叶片变为空心叶片。同时,这也使我国成为继美国后第二个掌握这项尖端制造技术的国家。
师昌绪认为,材料科学研究的价值不仅在于发表学术论文,研究成果还必须对国家工业生产作出真正贡献,因此他十分重视下厂推广。1975年,航空工业部将空心涡轮叶片的生产基地由沈阳410厂转移到位于贵州平坝的170厂。年近六旬的师昌绪带队赴贵州协助生产,与其他技术人员一起,住的是最简易的招待所,吃的是发霉的大米,喝的是未经消毒的河水,夜以继日地工作了几个月,手把手地向工人传授专业知识技能,大大提高了该厂生产空心涡轮叶片的合格率,助力几百架军机翱翔蓝天。
国家需要什么,师昌绪就研究什么。除空心涡轮叶片外,师昌绪在铁基高温合金、真空铸造、金属腐蚀与防护、材料失效分析、节镍铬高合金钢的研究与推广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获得学者最高荣誉
在金属所,当了八年所长,师昌绪的头发都被快掉光了。
“作为一个中国人,就要对中国作出贡献,这是人生的第一要义。”在回忆录中,师昌绪这样总结了那段岁月。
然而,一个人的力量,终归有限。
1984年,他从金属所卸任,来到北京,换了一个全新的身份——战略科学家。开始从国家视角,审视科技的发展。
一直以来,工程技术人员都是产业的主体,然而这部分人终日与钢筋水泥摸爬滚打,常年在粉尘噪音中埋头工作,得不到重视。1992年,师昌绪与另外5位科学家上书中央,想改善技术人员的处境。终于,经过两年酝酿,国家同意成立中国工程院,师昌绪被选为副院长,时年74岁。
1997年,国家启动了重大基础研究项目,也就是著名的“973计划”。刚开始,这个计划只有农业、能源、资环、自动化与生命科学。1998年,师昌绪写信给国务院科教领导小组,大力争取把材料科学加了进来。
到了21世纪,纳米科技开始冉冉升起。从美国到日本,最优秀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都扑到了这个领域,整个学科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师昌绪敏锐捕捉到了这一趋势,倡导成立了“纳米科学中心”和“国家纳米科学技术指导协调委员会”,几乎以一己之力,扶持了我国纳米科学的发展。
今天,世界范围内,材料和纳米这两个领域,中国人贡献了最多的科研成果。
当然,师昌绪做的远不止于此,他先后又担任了许多职务:
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
中国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理事长,
在每一个职位上,他都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
从“红色学者”到“两院院士”,从“科研攻关”到“国家战略”,毫不夸张的说,师昌绪院士成为了一位“影响国运”的大科学家。
2010年,师昌绪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一奖项,是中国政府能够给予学者的最高荣誉。
九旬老人师昌绪,仍然参加了多项工作会议 | 昌平科普网
“我多赚了30年”
2014年11月10日,“两院”院士师昌绪,因病在京逝世。
在人生的最后几年,这位九旬老人,每个工作日仍然会出现在办公室。
“人家60岁就退休,我多赚了30年。”
【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765536098@qq.com,我们会立即删除或作出更改。】:感动我们网 » 中国高温合金之父师昌绪为中国战机造出“心脏”主动脉!
殷殷爱国情,拳拳报国心!民族脊梁,国家栋梁!致敬人民科学家!
国难当头,不顾个人利益和安危,力排艰难险阻,回国报效国家!永远的国家英雄!
缅怀中国高温合金之父_师昌绪!我们的明星!人民永远记住你!!!
正是因为师昌绪的“多管闲事”,我国不光突破了涡轮叶片,还掌握碳纤维的技术,摆脱西方国家卡脖子的情况,为我国的航天业贡献一分力。我国的未来离不开这些“爱管闲事”的科学家。
老一辈的科学家,就是凭着一股爱国热情,把自己的青春和能力奉献给了祖国。正是有了这些爱国科学家的不懈努力,才有了中国现在的强大。
强烈建议将所有这些共和国的脊梁们,都应该写在历史教科书里啊!并且每个学科课本开卷前页都要把这个领域做出贡献老一辈科学家的生平、贡献、成就和艰难历程做详细介绍。
真是国家栋梁,真以我们华夏拥有这样的前辈感到自豪。拳拳赤子心报效祖国。[给心心]
话剧《寻找师昌绪》讲的师老的故事也很振奋感人,在这里看到更多的细节和相关,实在很开心
那时候是千辛万苦都要回国,这时候是削尖了脑袋都要去霉国
你已经就钱学森他们回国了吗?那些没回国的都死在了回国的路上
从只有美国能造,到中国是能制造的世界之一,到只有中国能制造,真不容易,
惭愧,现在才知道有一位如此伟大的老乡,师老千古
金属材料是工业技术的脊梁,作为这样以为科学家同样也能称之为中国工业之父[打call][打call][打call]
有幸来到金属所念书,算是这辈子和师先生结下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