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分两种:一种是“工匠”,一种是“大师”。徐光宪无疑是后者,他被称为“中国稀土之父”“稀土界的袁隆平”。
他曾三次改变自己的研究方向,只为国家需要。
他曾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逼停一大堆美日稀土公司。
姓名:徐光宪
生卒年:1920年11月7日—2015年4月28日
籍贯:绍兴市上虞区
身份:物理化学家、无机化学家、教育家
主要成就:长期从事物理化学和无机化学的教学和研究,涉及量子化学、化学键理论、配位化学、萃取化学、核燃料化学和稀土科学等领域。“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被誉为"中国稀土之父"、"稀土界的袁隆平"。 1957年9月,任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副主任兼核燃料化学教研室主任;1986年2月,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学部主任;1991年,被选为亚洲化学联合会主席。
院士语录:
★ 不跟外国人跑,走自己的创新之路
★ 创造自已的技术,呼吁掐住敌人的“脖子”,抢回控制权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徐光宪1936年初中毕业后进入浙江大学附属高中,由于家境清贫,一年后转入浙江宁波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学习。1939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1944年7月从上海交大化学系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48年赴美国留学,1951年3月完成博士论文《旋光的量子化学理论》,并通过论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他从入学到取得博士学位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这在当时美国一流水平的哥伦比亚大学来说,是很不容易的。在美国留学期间,他不仅刻苦攻读,潜心研究,也时刻不忘祖国,参加了进步学生组织“留美科学工作者协会”,并成为该协会纽约分会的负责人之一。他还参加了“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同学会”,这个同学会和其他中国留美进步学生组织于1949年10月在纽约国际学生公寓举办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会,并向联合国发出签名通电,要求接纳新中国代表参加联合国大会。
留美期间,徐光宪深受导师贝克曼的器重,导师极力挽留他继续留在美国进行科学研究,并推荐他去芝加哥大学莫利肯教授处做博士后。徐光宪的夫人当时还没有获得博士学位,如果他去芝加哥大学求学,不但可获得最好的科研工作环境,而且也可以为夫人继续求学创造良好的条件。但当时朝鲜战争已经爆发,徐光宪认为祖国更需要自己,所以应当尽快回国。1951年初,当时的美国政府极力阻挠留美中国学生返回新中国,徐光宪焦急万分,千方百计地想尽快离开美国,其夫人也决定放弃再过一年就可以获得的博士学位,毅然和丈夫一起回国。后来,他们借华侨归国探亲的名义,于1951年4月回到了祖国。
“我怕二三十年后用光了,中国要变成稀土小国!”
看到从我国大量出口的稀土只能卖个“白菜价”,无序过度开采造成严重的资源流失、环境破坏,中国“稀土之父”徐光宪一度心急如焚。年逾九旬的他再也坐不住了,起程亲赴矿区调查研究。
普通人眼里,稀土是神奇的化学物质;对国家而言,稀土是“工业维生素”、重要的战略资源。然而在徐光宪的世界里,稀土是“永远解不开的情结”,书写下一段生命的变奏曲。
“半路出家”谋创新
稀土被人类发现、了解和利用,已有200余年历史。尽管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大的稀土资源储备量,但直到20世纪70年代,我国还只能向国外廉价出口稀土原料,然后高价进口高纯度稀土产品。
这种尴尬局面的背后,是落后的科研和工业现实。稀土分离工艺、生产技术一直被国外少数厂商垄断,成为高度机密。
1972年,徐光宪所在的北京大学化学系接受了一项特别的紧急军工任务——分离稀土元素中性质最为相近的镨和钕,纯度要求很高。
52岁的徐光宪“半路出家”,接下了这个任务,踏入稀土研究领域。这已经是他自1951年回国后,第三次因为国家需要改变自己的研究方向。量子化学出身的他,回国后转向配位化学,再到放射化学,直到最后的稀土化学。
“这两种元素比孪生兄弟还要像,分离难度极大。但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稀土所有国,长期只能出口稀土精矿和混合稀土等初级产品,我们心里不舒服。所以,再难也要上。”徐光宪没有丝毫犹豫。
查阅资料时徐光宪发现,分离镨和钕的问题,国外学界也尚未很好解决。他回忆,当时最先进的法国罗地亚厂,能够用萃取法分离其他稀土,可是分离镨、钕仍要用传统的离子交换法。长远来看,离子交换法生产速度慢、成本高,对规模化工业生产不利。
无先例可循,徐光宪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挑战萃取法分离的国际难题。
“我们做科研的有一个信念,就是立足于基础研究,着眼于国家目标,不跟外国人跑,走自己的创新之路。”这是徐光宪的科研之道。
从理论上讲,萃取技术并不复杂。然而要达到极高的纯度要求,必须要经过上百次的萃取分离,并且将每次分离的成果串联起来,最终才能达到99%以上的纯度。这个极为烦琐的工艺过程,叫做串级萃取。
“中国冲击”
理论与实践之间,往往横亘着一条巨大的鸿沟。徐光宪面前最大的挑战,正是如何把串级萃取理论,真正应用于大规模工业生产。
而在稀土萃取工艺的实验阶段,研究人员必须使用繁复而漫长的“摇漏斗”方法,模拟串级实验以获取准确的设定参数。若整套流程中稍有失误,得不到满意的结果,一切都要从头再来。
不仅如此,徐光宪的创新还须面对“本土化”挑战。国外生产工艺较成熟的稀土厂,其“摇漏斗”技术能够尽量维持原料不变。而中国的稀土分布很广,内蒙古、四川、山东等各地的原料组成均不相同,稀土元素分离的要求自然也不能“千篇一律”。
“我们要根据原料找到相应合适的工艺,更重要的,是发现这种工艺方法背后的理论依据。”理科出身的徐光宪时时不忘,理论研究才是开辟创新之路的基石。
白天“摇漏斗”,晚上琢磨串级理论。有人开玩笑,说他们白天是体力劳动者,晚上是脑力劳动者。一周工作80个小时,没有节假日,徐光宪入迷了。
身边同事回忆当年的科研情景时说:“只有置身于稀土元素周期表和稀土4F轨道模型之间,徐先生才会怡然而坐。”
功夫不负有心人,串级萃取中的规律在徐光宪面前清晰呈现。他发现的“恒定混合萃取比规律”,使得串级萃取理论最终得以建立。
在此基础上,他和团队提取了包含100多个公式的数学模型,创建“稀土萃取分离工艺一步放大”技术,使原本繁难的稀土生产工艺“傻瓜化”,免除费时费力的“摇漏斗”步骤,可以直接应用到实际生产中。
徐光宪的萃取“流水线”,仿似魔术师手中的神奇黑箱,只需在一边放入稀土原料,各种高纯度的稀土元素就能从另一端源源不断地输出。
同行大为吃惊,不相信徐光宪能用这么简单的办法,完成这项曾被视为世界级难题的工作。
1978年,徐光宪开办“全国串级萃取讲习班”,把他的科研成果在国营工厂里无偿推广。几年前仍被国外企业当做最高机密的稀土分离技术,成了一项就连中国的乡镇企业都能掌握的工艺。
很快,法国、美国和日本在国际稀土市场的垄断地位被打破,中国实现了由稀土资源大国向稀土生产大国、出口大国的飞跃。
到上世纪90年代初,由于我国单一高纯度稀土大量出口,国际稀土价格降为原来近四分之一。很多外国稀土生产厂家不得不减产甚至停产,成功改写了国际稀土产业的格局,他们把这称为“China Impact”(中国冲击)。
由此,徐光宪被称为“稀土界的袁隆平”。
“稀土之父”的忧思
2008年,徐光宪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心之所系仍是稀土:“得奖是集体的工作成果,我只是这个集体的代表。我已经跟大家说好了,包括那50万元个人所得在内,全部都拿出来。经费要以稀土研究为主……”
串级萃取理论和工艺技术为徐光宪赢得了很多的赞誉和荣耀,直到今天,他的研究成果依然是我国稀土工业的基础,保持着世界领先地位。在他的实验室里,一项又一项研究成果相继诞生。
只是,徐光宪在科学研究之外,对稀土的未来有了更多的担忧。
令徐光宪始料未及,创造“中国奇迹”的稀土串级萃取技术,在大规模应用推动中国稀土产业发展的同时,间接引发了巨大的危机和风险。
“中国一下子搞了几十个稀土厂。”作为中国稀土化学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稀土之父”徐光宪没有想到,自己发明的工艺会导致这样的“弊病”。
稀土产量节节攀升,远远超过全世界的需求量。结果就是,各个厂家为了能够出口,主动降低纯度要求,同时狠狠下压自己的价格。媒体甚至评论说,我们是“把稀土当猪肉卖”。
“1995年至2005年的10年间,我们以很低的价格出口高纯度优质稀土,损失至少55亿美元,使日本和韩国等国在低价的时候储备了够使用20年的稀土。”徐光宪曾作出这样的估算。
面对严峻的形势,徐光宪深感痛心。2005年至2006年,他联合师昌绪等14位院士两次上书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呼吁保护我国内蒙古白云鄂博地区宝贵的稀土和钍资源,避免包头市和黄河受放射性污染。
很快,温家宝作出批复,提出要从2007年开始限制稀土产量。
2009年,徐光宪又在香山科学会议上再次提出,要用10亿美元外汇储备,建立稀土和钍的战略储备,控制生产和冶炼总量,并建议重点支持几家企业主导产业发展。
徐光宪为此大声疾呼,但他深知,这已经不仅仅是科学家能够解决的技术层面的问题了,最好的对策是从行业乃至国家战略的角度对稀土价格加以控制。
不难体会到,这背后是徐光宪深深的报国情怀。用基础研究服务国家目标,这是他毕生事业的原则和动力。
【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765536098@qq.com,我们会立即删除或作出更改。】:感动我们网 » 中国稀土之父徐光宪 独创稀土萃取法,打破西方稀土矿定价权
科学家人才的储备,知识的高低,也决定一个国家的进步的高低速度!!!
中国有今天,少不了这些“心系祖国”的科学家,向他们致敬!
这些伟大科学家才是保护我们中华儿女的利剑,才是我们真正的国宝啊!我们要好好保护我的利剑、国宝啊!
稀土绝对不是我们赚钱的产品。我们不是以卖资源为生的民族
稀土出口日本,提炼后涨一千倍再买回,因为没技术,我们是土,日本比金贵。
永远缅怀徐老及老一辈科学家!
向‘中国稀土之父’徐光宪致以崇高的敬意!
没有徐光宪这样无私的人前辈,中国就不会有今天成就
国之脊梁徐光宪院士,向您致敬
徐老可不光是研究了一个技术这么简单,他是打下了中国在这行业的基础,他的学生占全世界行业内的比例可以说百分之八十以上,连国外的所谓专家很多都是徐老的学生。可惜的是,他的技术当时无偿的给国家用,让很多民企高价挖人流出去了,不然现在国外的技能差中国还会更远。
徐光宪虽然没钱学森于敏他们有名,但也一样伟大
徐光宪的稀土研究,技术难点在于萃取分离。他提出的串级萃取理论,不仅打破了西方垄断,还大幅降低了成本,这背后的努力,比组织庆祝活动难得多。
稀土是国家的宝贵资源,徐光宪先生是国家的宝贵人才!
稀土之父徐光宪,打破西方垄断,为国铸就杀手锏,真乃民族之光!稀土战略意义非凡,感谢徐老!
稀土是国家的宝贵资源,徐光宪先生是国家的宝贵人才!
徐老用科技的力量,为国家筑起了坚不可摧的屏障!
这才是我们应该追的星,致敬徐光宪先生!
这才是值得我们追的星,徐光宪爷爷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
徐光宪爷爷的事迹让人肃然起敬,他是我们国家的骄傲!
徐老板当年要是转行去研究金融,现在肯定也是个亿万富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