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结构化学奠基人卢嘉锡:国计已推肝胆许 家财不为子孙谋

姓名:卢嘉锡

生卒年:1915-2001

籍贯:台湾台南(生于福建厦门)

身份: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

主要成就:

我国杰出的物理化学家,我国原子簇化学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专长结构化学,证实了过氧化氢的分子构型,测定了氮化硫和有关簇合物的结构,首先提出固氮酶活性中心的网兜式结构模型。在他的组织和领导下,我国化学模拟生物固氮及有关原子簇合物的合成和结构化学研究水平跻身世界前列。获199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获1999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院士语录:

★要提倡独立思考。老话说“打破砂锅问到底”,这是形容人的求知欲旺盛,如果把它理解为不要独立思考,什么都从头问到底,那就错了。

★化学家的“元素组成”应当是C3H3,即Clear Head(清醒的头脑)+Clever Hands(灵巧的双手)+Clean Habits(洁静的习惯)。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15年10月26日,卢嘉锡出生于福建厦门。原籍台湾省台南市,祖籍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县陈东乡蕉坑村。父卢东启(字霞村),设塾授徒,家境清寒。卢嘉锡幼时随父读书,他禀赋甚高,父母寄予厚望,渊源家学,因而诗词颇有根底,并擅长对联。

1926年,卢嘉锡就读于一所公立小学。

1927年后,相继在厦门育才学社和大同中学初中就读过一年半。

1928年秋,考入厦门大学预科,时年13岁。

1930年,预科毕业,进入厦门大学化学系本科班。

1934年,本科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同时修毕数学系主要课程。大学期间曾担任校化学会会长和算学会副会长,毕业后留校任化学系助教三年,同时兼任厦门省立中学数学及英文教员。 [3]

留学之路

1937年8月,卢嘉锡考取第五届中英庚款公费留学,进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学习,并在著名化学家S.萨格登(Sugden)指导下从事人工放射性研究。

1939年7月,卢嘉锡通过答辩,获伦敦大学物理化学专业哲学博士学位;同年8月,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随后到两度获得诺贝尔奖的L.鲍林(Pauling)处从事结构化学研究,任客座研究员。

1940年夏,卢嘉锡在鲍林教授的挽留下继续工作了五年多。在此期间,他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文,其中不少成为结构化学方面的经典文献。

1944年,卢嘉锡应聘到隶属于美国国防研究委员会第十三局的马里兰州研究室,参加战时军事科学研究,在燃烧与爆炸的研究工作中做出出色的成绩。

1945年,卢嘉锡获得美国科学研究与发展局颁发的“科学研究与发展成就奖。”

毅然回国

1945年冬,年方30岁的卢嘉锡满怀“科学救国”的热忱回到中国,受聘到母校厦门大学化学系任教授兼系主任。

1947至1948年,应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和浙江大学理学院院长胡刚复的聘请,两度到该校讲授物理化学课程。

青年卢嘉锡

1950年后,卢嘉锡历任厦门大学理学院院长、副教务长、研究部副部长、部长和校长助理、副校长等职,并开始培养研究生。他有一套比较先进的办学经验和教育思想,在他的努力下,厦门大学不再仅因经济系(王亚南校长创办)而闻名,同时因化学系的崛起而跻身全国重点大学之列。

1955年,他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同年被高等教育部聘为一级教授,是中国当时最年轻的学部委员和一级教授之一。

1956年,卢嘉锡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

1958年,根据组织的决定,卢嘉锡到福州参加筹建福州大学和原中国科学院福建分院,后经多次调整而建成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1960年,任福州大学副校长和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所长,从系科布局、课程设置、图书订阅、科研设备购置、师资聘任到组织管理,卢嘉锡都付出了大量心血。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作为福州大学主要领导人之一和中国科学院福建分院院长的卢嘉锡自然在劫难逃。他是“文革”中第一批被揪斗的“走资派”之一,经过“文革”初期无数次的揪斗,最后,他被罢免了一切职务,被作为劳动改造对象,派到实验室洗烧杯,整理桌椅,搬设备,搞卫生,刷洗厕所。

1969年,在周恩来的保护下,福州大学“支左”解放军代表宣布解除对卢嘉锡的批判,准许他做些科研工作。

1972年后,卢嘉锡着手恢复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的科研队伍和设备,关心和指导该所结构化学、晶体材料、催化及金属腐蚀与防护等学科领域的研究工作,使这个所逐步形成为一所具有明显特色的结构化学综合研究机构,特别是在原子簇化学和新技术晶体材料科学方面成绩斐然,在国际上都占有一席之地。

1981年5月,卢嘉锡出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主席团主席、成员。

1984年,当选为欧洲科学院院士。

198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1988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副院长,是担任这一职务的第一位中国科学家。

1987年,被聘为比利时皇家科学文学与美术院外籍院士。

2001年6月4日,卢嘉锡在福州病逝,终年86岁。

 一:荣归故里的爱国进步力量

卢嘉锡同志1915年10月26日出生于福建省厦门市的一个台湾省籍塾师家庭。少年时在厦门读小学和初中。13岁时进入厦门大学预科班,15岁时预科毕业,旋即升入厦门大学本科班。1934年7月厦门大学化学系毕业,获理学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助教,同时兼任厦门省立中学数学教师。1937年8月考取第五届中英庚款公费留学赴英国伦敦,并立下学成回国从事教育和科学研究以报效祖国的誓言。1939年7月获伦敦大学物理化学专业哲学博士学位,8月即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跟随杰出化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鲍林教授学习并从事结构化学研究,任客座研究员。1944年任美国国防委员会第十三局马里兰研究室研究员,从事美国战时军事科学研究,由于在燃烧与爆炸方面的出色成绩,获美国国防委员会颁发的科学研究与发展成就奖。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改变中国积弱积贫的面貌,发展中国的科学事业,他舍弃了在美国优越的待遇和科研条件,满怀一腔热忱于1946年1月回到祖国,受聘于母校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并受聘于浙江大学讲授物理化学课程,为了祖国的化学教育事业,开始艰辛奋斗历程。在国家面临两种前途、两种命运决战的历史关头,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积极参与了爱国民主运动,在斗争实践中逐渐看清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本质,逐渐认识到共产党是爱国进步力量的代表。在解放前夕他不顾个人安危,为保护厦门大学完整地回到人民手中,保护进步学生和中共地下党的同志,作出了贡献。

新中国成立,为卢嘉锡同志实现报效祖国的誓言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他历任厦门大学化学系主任、理学院院长、副教务长,研究部副部长、研究部部长、校长助理、副校长,厦门市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60年至1981年任福州大学教授、副校长,中国科学院福建分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华东(后改称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员、所长,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福建省政协副主席。1981年至1988年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主席团执行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1988年至1993年任中国科学院特邀顾问。卢嘉锡同志195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

二:享誉中外的科学家、教育家

卢嘉锡同志是享誉中外的科学家、教育家,是我国结构化学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解放初期,卢嘉锡同志致力于结构化学学科建设,大力培养高层次人才,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科研工作。1950年,他在国内高校中首先创办了以结构化学为主的化学研究所并担任所长,同时在国内首次招收了以结构化学为主的物理化学研究生,成为解放后在我国开展研究生教育的先行者之一。

他以非凡的教学才能和出色的组织能力为厦门大学和福州大学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在化学教育上的贡献直接影响了整整一代人,堪称桃李满天下的一代宗师。1955年他被选为首批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在创建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的过程中,他做了大量艰苦的工作,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他对科学事业的执着精神,充满乐观情趣的幽默谈吐以及平易近人的作风,成为当时青年知识分子的楷模,鼓舞着他们克服困难,攻克难关。

在他领导下,研究所制定了详细具体的规划,形成了浓厚的学术气氛。卢嘉锡同志为了实现使我国在晶体材料新技术科研方面赶超世界水平的目标,提出了在结构和性能、实验和理论、化学和物理等方面互相结合发展结构化学的战略思想。在他多年不懈的努力和精心培育下,形成了一支门类齐全、基础扎实、训练有素的科研队伍,带出了一批学术骨干,并在结构化学和晶体材料科研领域不断取得新的成果,使我国在过渡金属原子簇化合物研究方面跻身于世界先进水平的行列。1978年,卢嘉锡同志作为台湾省代表团团长出席了全国科学大会。1999年10月,卢嘉锡同志获何梁何利成就奖。

三:我国科学事业的杰出领导者之一

卢嘉锡同志是我国科学事业的杰出领导者之一。1981年5月,在中国科学院第四次学部委员会大会主席团首次会议上被推选为中国科学院院长,后兼任院党组书记。在任职期间,他积极推动科学院的全面改革,实行所长负责制,对科研工作进行分类管理,多方开展横向合作,创办开放研究实验室等,力图使中国科学院真正成为全国自然科学的综合研究中心,使中国科学院能够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科学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他坚决贯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努力为中青年科技工作者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新一代科技英才。

1985年,已届古稀之年的卢嘉锡同志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和理事会理事,1988年当选为副院长。他广泛开展活动,促成了第三世界科学院第二次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对于促进第三世界国家之间以及第三世界同发达国家之间的科技合作与发展,加强科学家之间的友谊,扩大我国在国际上尤其是在第三世界国家的影响,维护世界和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四:中国农工民主党德高望重的卓越领导人

卢嘉锡同志是中国农工民主党德高望重的卓越领导人。他于1953年3月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曾担任中国农工民主党第十届、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主席,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他衷心拥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定不移地拥护邓小平理论,拥护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他以渊博的学识、坦诚的态度、诤友的胸怀表现了一个参政党领导人的高贵品质。

他忠诚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他衷心拥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积极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协商和制订,处处以国家民族利益为准则,从不顾及个人利益,表现出高尚的爱国热诚和无私的奉献精神。1993年4月,他就全国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发表了题为《知我中华爱我中华兴我中华》的长篇讲话,对爱国主义精神做了详细精辟的论述,曾在全国多家媒体上做了报道,对爱国主义教育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1988年3月,卢嘉锡同志当选为政协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兼任华侨委员会主任。1993年当选为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998年3月又当选为政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卢嘉锡同志是第三、五届全国人大代表;政协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他为坚持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促进祖国的统一大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765536098@qq.com,我们会立即删除或作出更改。】:感动我们网 » 我国结构化学奠基人卢嘉锡:国计已推肝胆许 家财不为子孙谋

赞 (0)

6 评论

3+1=
  1. 直率铅笔WOo

    卢嘉锡是一位著名的爱国科学家!

    回复
  2. 酒汇全城

    我曾经住在福建物构所和他们熟悉的,他们家亲种的水果我也经常吃!

    回复
  3. Lily不吃SpicyFood

    卢大师除了研究晶体结构外,还涉及了配位化学领域呢,那里的配位键可是个技术难点,配位聚合的时候原子间的键合情况可复杂了,得好好琢磨琢磨。

    回复
  4. 抖音偶像神梦洋

    一生致力于我国结构化学发展,卢嘉锡爷爷真的是国之栋梁,是我们每个人学习的楷模!

    回复
  5. PA0915

    化学的世界真是奇妙,居然可以培育出如此美丽的晶体,仿佛是大自然的杰作。

    回复
  6. 喵喵侠

    卢嘉锡大佬好腻害!喵~一分钟带你飞入物理化学的奇妙世界!(^o^)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