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岁高龄的叶连平老师,连续23年免费给留守儿童上课

我希望我的最后一口气,是在讲台上呼出去的,乡村永不熄灭的烛光!

2014年,安徽某医院。

“不让我出院,我就跳下去!”

年过8旬的老人将身子探出窗口,对着身后医生和护士喊道。

看着“不听话”的老爷子,医生忍不住挠头,无奈道:

胡闹,你才开刀四天啊!急什么!”

“你不急,我可等不了,真等不了……

这个连住院的都要“挤”时间的老人名叫叶连平。

不是高官,不是权贵,甚至到退休还是个“乡村编制”,可当你了解他的故事,便会知道他的故事有多么“与众不同”——

1

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乌江镇卜陈村,这是一个在中国地图上几乎费尽气力也找不到小山村。

可是就是这个最不起眼的角落,

却又因为一间更为普通的房子而远近闻名——

每逢课余时间或是节假日,

这间名叫“留守未成年人之家”的小房子里总是传出郎朗的读书声。

这里就是96岁的叶连平工作的地方。

从2000年开始,整整23年,他义务为周边的留守儿童在这里免费补习英语。

然而,他本不可以不这样做——

陈村并不是叶连平的老家。

1928年,叶连平出生在山东青岛。

18岁那年,他随父亲去南京讨生活,在当时的美国大使馆做勤杂工。

这期间,他见过司徒雷登,跟宋美龄握过手,叶连平聪明好学,不过3年,他就拥有了一口流利的英语口语。

解放后,他离开了大使馆,来到了一所南京的小学担任教师。

或许从那时起,那些可爱的学生便和他的人生轨迹紧紧相连……

2

叶连平以为自己的人生就会如此波澜不惊地过下去,没有想到,命运的波澜却令人猝不及防——

因为曾经的大使馆工作经验,在那个疯狂的岁月,人们甚至不愿听他解释,便夺走了他的一切。

教师的资格、安稳的生活,名誉和未来……

他甚至不被允许留在南京,

人生的最低谷,他辗转来到安徽和县卜陈村。

那是风雨飘摇的1965年。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可淳朴善良的村民给了落魄至极的他,最大的善意——

没有工作,乡亲们就安排他到卜陈石跋河窑厂干活,当炊事员,然后又加入生产队;

没有住的地方,村民们用土给他垒了两间房子,让他安了家。

举目无亲的他感到了由衷的温暖……

3

1978年,50多岁的他终于回到了热爱的讲台,当了一名语文教师。

靠着扎实的功底和平易近人的讲课风格,他的名气越来越大。

包括南京还有县里的中学都希望调他去工作,但是叶连平都一一婉言谢绝。

不是他傲娇、也非他心存怨恨,只不过,他想留在卜陈,用全部的爱回报乡亲们!

但这并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

毕竟,只要留下,便意味着终生都成为一名乡村教师。

不管是待遇还是评级,都会是天壤之别。

但是,他毫不在意,一心扑在了教育事业上,寒来暑往,十几年如一日,安心教学。

63岁,他退休。

捧着书,抓着两个黑板擦,趴教务处桌子上,哭得稀里哗啦,大半天都舍不得交上去。

但他终究不舍得离开讲台,即使退休后,他依然舍不得孩子们,舍不得讲台,但凡是哪位老师生病了,他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学生们面前。

不问待遇,不讲条件,他就这样守护着乡村教育的一点点星火,无声且执着……

4

叶连平是个忙不来的人,总想着为孩子多干些什么。

2000年,72岁的他,又办起了“留守儿童之家”——

他腾出自家的一间房间,挂上小黑板,变身英语教师,开始免费帮村里的孩子补课。
不过,叶连平的好心肠,却没换来理解。

补习班成立之初,就被一大波人唱衰,觉得很快就会倒闭。

甚至有人在议论:

那个老不死的,居然还来抢补习班生意!

“别人讲好,讲坏,我不管,我眼里只有孩子。”

忍着骂声,叶连平的“补习班”一办就是23年,培养了1000多名学生,其中700多名是留守儿童。

他又根据孩子们的实际情况,分成启蒙、初级、中级、高级4个班,每周末上课。常常上个班还没讲完,下个班的学生,就在门外等着。

有时,他连走回家吃饭的时间都没有,直接在教室里扒几口。

周一、周二改作业,周三印讲义,周四备课,周五家访,周末教学…

一周七天,从早到晚,他忙得不可开交……

看着日益多起来的学生,别人都投来了羡慕的目光,有人猜测——

“这老爷子肯定赚了不少钱吧!”

但熟悉叶连平的人却知道,这老爷子出奇地“抠门”—

为了省钱,他连根教具都不舍得换,所谓的教鞭不过是废旧的羽毛球球杆;

为了省钱,他一件衣服能穿60年,买菜图便宜,总是骑着车要七公里外的镇上买;

为了省钱,外出的时候不要说“打的” ,就是连瓶矿泉水都舍不得喝,晚上宁愿睡桥洞,也不肯住宾馆……

可是就是这样“抠门”到离谱的他,却大方的出奇——

帮孩子补了21年课,他分文不取;

学生的书本、教具都是他一手置办,

不仅如此,为了维持补习班运营,他还搭上了30多万的退休金……

他最大的心愿,从来都只有——孩子们好好学习,好好听话

但大家也都知道,他却是最不听话的人——

2014年,他开颅做手术,手术四天,便闹着要出院

大夫说他胡闹,他却说,

“你不让我出院,我就从这里跳下去!”

医生拗不过他,让他在一张自愿提前出院的证明上签了字,无奈放人。

2018年,90岁的他出车祸,撞伤腰椎,他又一次闹着出院。

于是便出现了文前的那一幕。

他的做法让人无奈又费解,学生们总忍不住问他——

为啥他总是“不听话”,为啥总那么着急?

“我人生所剩的时间不多了,我希望最后的一口气,是在讲台上呼出去的,而不是在床上!”

一句话,他说得举重若轻,众人却忍不住红了眼眶……

5

所有人都不知道,这个倔强的老头,与时间玩命赛跑,从不是为了自己,也不光因为岁数,而是因为他对这些留守儿童的那份沉沉甸甸的记挂——

他太老了,活不到100岁,在有限的时间,他希望多陪那些留守儿童一段时光。

所以,车祸三天,拄着拐也要站上讲台;

所以,得了白内障,眯着一只眼,也要一课不落;

所以,他的每一节课,都当做生命中的最后一节课;

所以,哪怕面对采访,哪怕面对领导,他总是一脸焦急,“不识趣”地嚷道:“整这些干啥,浪费时间!”

……

这就是叶连平。

一个总让人想起《出师表》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老人,

一名用一生竭力诠释什么叫“春蝉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教师;

一生辛劳却家徒四壁,桃李天下却无儿无女,

叶连平,

一生平凡,一生清苦,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快要枯死的百年大树却不知庇佑了多少留守儿童,用自己那微弱的生命之火照亮乡村孩子追求人生理想的一丝光亮!

他说他也不知道,自己哪一天会倒下。

但他依然不肯停下脚步,

他说,即使是去见阎王爷,也说下辈子还要当老师!

这就是一名乡村教师的回答!

没有丰厚待遇,

甚至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不被认可和尊重,

但是,他却用行动诠释了究竟什么才配得上称为“人民”教师!

叶连平是伟大的。

他的伟大并不仅仅在于他对于教育事业的执着,更在于他的存在为我们新一代的教育者指明了方向——

现在我们的很多老师,条件好了,工资高了,却丢了初心,忘了本职,眼中只有职称和分数,却忘了“教书育人”这四个字的本初,抱怨着孩子不够优秀,家长不够配合,却忘了,自己应该做什么。

前进中的中国需要文明的力量,需要有为文明接续香火的人。

而叶老师恰恰是这样的人。

我能做的,就是将他的故事说给你听。

虽然依旧没啥流量,但这就是我向那些默默无闻的“叶连平”们致敬的方式!

希望你也和我一样,记住并默默为他祝福!

【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765536098@qq.com,我们会立即删除或作出更改。】:感动我们网 » 95岁高龄的叶连平老师,连续23年免费给留守儿童上课

赞 (0)

评论

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