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方礼肉都不舍得吃,却将自己的积蓄都捐出去,为教育事业做贡献
2012年,感动中国栏目迎来十周年之际,栏目组特地设立了“特别奖”,获此殊荣的是一个名字叫白方礼的老人,他已经去世6年了。
20多年来,8000多个日子里,在天津的各个角落,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总能看到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挥汗如雨,边用手帕擦汗,边卖力脚蹬三轮车的场景。
老人挣点钱不容易,然而他却把这么多年含辛茹苦蹬三轮车的钱,全部捐给了贫困学子。
那么,白方礼老人帮助了贫困学子这么多年,为什么没有在活着的时候获得感动中国呢?他是怎么完成如此伟大的事业的呢?
颠沛流离的早年
康德哲学中最高层次的善良,是道德意志,即“就算自身的力量无法达成最终目的,道德意志也会驱使他们不顾一切去完成。”
白方礼就是一个有极高道德意志的人。
“我是河北沧县人,那会儿家里很穷,从小都吃不饱饭,所以我特别能知道饿肚子是有多难受。”晚年白方礼在病榻前回忆道。
白方礼的降临,在那个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时代中,算不上一件好事。
白家父母都是普通的农民,家里除了白方礼还有5个子女,为了养活这一大家子,他们只能没日没夜地劳作。
然而,即便是这样,遇到土匪劫掠或饥荒的时候,一家子还是得忍饥挨饿,12岁那年,为了给家里补贴家用,白方礼主动退出了私塾,到地主家打起了苦工,如果有一件事没做好,就会遭到地主管家的殴打。
两年后,苦难接踵而至,先是父母因病离世,接着河北闹起了饥荒,白方礼一家,为了活下去,出嫁的出嫁,逃荒的逃荒。
白方礼到天津找活干也是一波三折,由于天津涌入的饥民太多,导致很多底层的苦力活都被一抢而空,白方礼只能浪迹街头,每天靠着垃圾堆里翻东西吃,他十分羡慕那些富人家的孩子,可以穿着体面的衣服在学堂读书。
直到1944年后,白方礼的情况才有所好转,找到了黄包车夫的工作。
在天津干黄包车的人数以万计,白方礼是个新手,所以一直被同行欺负,哪怕有时候好不容易有了客人,也会被抢走。
在客人眼里,黄包车夫是最低贱的行业,白方礼被戏弄是常有的事,一次客人让他跑了30多里地,却借着回家拿钱的借口,一溜烟跑了,他也只能擦擦汗,委屈地坐在地上痛哭。
内战爆发后,白方礼除了日常的跑黄包车外,还要躲避国民党的飞机。
有次炮弹从他不足三米的地方爆炸,好在他只受了轻伤,不过,黄包车却被炸坏了,丢了饭碗,白方礼只能重新开始食不果腹的生活。
1948年,天津解放,白方礼的人生真正开始有了起色,他被分配到天津市河北运输厂干三轮车,虽然收入不高,但毕竟再也不要担心受人压迫和有生命危险了。
白方礼非常感谢党和国家给自己安稳的生活,用自己最朴素的感恩之心,积极参与国家的各种活动,多次被评选 为先进模范。
1951年,经人介绍,白方礼和村里一个姑娘结婚了,这时他已经38岁了,又过了几年,他们有了4个孩子。
白天白方礼在外蹬三轮车,妻子在家一边务农 一边照顾孩子,日子虽然算不上富裕,倒也其乐融融。
白方礼唯一感到遗憾的是自己没有文化,所以他对孩子的教育十分看重,省吃俭用也要供孩子们读书,那个时代社会上的主流思想还是打工挣钱,白方礼的思想可以说是很先进的。
皇天不负有心人,白方礼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家里3个孩子都考进了大学。
看着自己蹬三轮车取得的成果,白方礼心底生出了一个愿望:“等将来自己有钱了,要帮助更多孩子考大学。”
一转眼,白方礼从运输厂退休了,忙活了大半辈子的他还是闲不下来,到油漆厂做起了补差的工作,他的想法是自己多挣点钱作为自己的养老金,不想拖累孩子们。
1987年,已经74岁的白方礼回到河北老家白贾村探亲,他在火车上一路想象着改革开放后,老家应该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可没想到回到白贾村才惊奇地发现,白贾村和几十年前一样贫困,村民们住的还是茅草屋。
他走到田间地头,看到很多孩子跟随父母劳作。白方礼心里纳闷:“今天不是周末,孩子们怎么没在学校里读书呢?”
白方礼走过去,问了其中一个孩子:“小娃娃啊,你怎么没在学校读书呢?”
孩子一脸天真地回答:“家里太穷了上不起学,村里的小学老师都跑光了。”
“不读书以后怎么有前途啊!”
“读书有啥用啊,等我长大了出去打工,赚钱才最有前途。”
白方礼不想再问下去了,心里像吃了秤砣般难受,让他最担心的还不是上不起学,而是“知识无用论”对孩子根深蒂固的影响,“这样白贾村会没有未来的。”
从白贾村回到天津后,白方礼反哺老家心切,想把自己这些年赚到的5000多块钱全部捐给白贾村建希望小学。
他把这个想法和家里的孩子们商量,遭到了他们的一致反对,女儿反对最激烈:“爸,那5000块可是您的全部积蓄啊,这些年您起早贪黑这么辛苦,留给自己好好用,老家的困难又不关您的事。”
这些话都劝不住白方礼:“钱没了还可以再挣,大不了我再回去蹬三轮车,可是娃娃们读书可等不起啊,你们不要再劝了,我是不会改变主意的!”
于是白方礼带着5000块回到白贾村的村委会,成立了教育基金。
村委会经过讨论,决定把上级扶贫的拨款和白方礼的捐款凑在一起,建成一所希望小学。
村长决定以白方礼的名字来命名学校,遭到白方礼的婉言拒绝,在他看来,能看到孩子们能上学就是最幸福的事情。
蹬三轮车帮助贫困生
自从帮助老家建成希望小学后,白方礼的心按捺不住,他想挣更多的钱,帮助更多孩子读书。
他的视野跳出了白贾村,扩大到全国范围内的贫困生身上。由于没有文化,白方礼还是靠蹬三轮车赚钱。子女们知道后毫不意外地再次反对。
当时白方礼的子女们都已经成家立业,有成为国家干部的,也有下海经商的,他大可以在家休息,逗逗孙子,享受天伦之乐。
但是子女们心里也清楚,父亲一旦心意已决是谁也劝不住的。
白方礼给自己定的目标是一个月赚1000多块钱,平均下来每天要挣超过三十块钱,这个数字即便是年轻的小伙子,单靠蹬三轮也很难做到的,更何况是老人。
但是白方礼不怕辛苦,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拼了这把老骨头。”
我们来看看白方礼的一天是怎么度过的:
凌晨五点天还没亮的时候,白方礼就起床了,他老伴把前一天买的馒头蒸热了,配上一碗白粥,这就是他的早饭,走之前装上一大壶开水就蹬着三轮车出去了。
这时候大街上还没有什么人,他就到码头上等船客,等到上午再到火车站接乘客。
中午老伴带着午饭到码头送给白方礼吃,饭菜是咸菜配馒头,这是他一天中最惬意的时候,在码头的长廊座位上和老伴一块拉拉家常。
在看到白方礼做得那些善事时,也不能忽视他老伴一直以来的支持。
下午是白方礼一天中最忙的时候,他来到人头攒动的天津街头和各大高校,没过一会儿就能接到客人,白方礼最喜欢接的客人是大学生,和大学生说的话也最多。
晚上七八点,白方礼才结束了一天的繁忙回到家中,如果遇到特殊情况可能会更晚。
有一次白方礼晚上11点才回到家,把老伴急得差点去报警,原来是有位客人要到30公里外。
白方礼合计一下,这一单可以赚到50块,比平时赚一天的钱都多,于是他铆足了劲,用力踩着脚踏板直到最后筋疲力尽,只能下车用手推,连乘客都看不下去了,到地点时多给了他5块钱。
为了能赚到更多的钱,白方礼不挑活,有些根本不划算的活他也接。
有一次,客人想要把一批货搬到七楼,只愿意给6块钱,同行们都说这活没必要接,但是白方礼还是吃力地把货物搬到七楼。
蹬三轮车很容易看到世间百态,在码头、客运站、火车站,白方礼看到伤残的军人、无家可归的老人……
于是他在三轮车上插上一块红旗,上面写着“病人、军人、残疾人免费”,时间一长,白方礼在天津街头小有名气,生意也是越来越好。
每过三个月,白方礼就把手里的3000块钱捐给全国各地的贫困生,有来自西藏、贵州等偏远地区的,也有中南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
每个接受捐款的高校都会回赠白方礼一枚校徽,白方礼自豪地把这些校徽别在自己的胸口上。
成立支教公司
1994年,白方礼遇到了生命中的贵人——左永兴。
左永兴是天津当地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才华横溢,琴棋书画无一不精,曾经到很多高校讲课,却放荡不羁,打扮地像个老农民,有次他在报纸上听说了白方礼的故事,想把他的事迹写成一首诗。
左永兴在天津火车站找到了白方礼,经过一番攀谈后,两人聊得很投机,很快结成了忘年交,左永兴看白方礼一个人靠蹬三轮捐款,钱不多又辛苦,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白方礼赚的钱必然会越来越少,他建议白方礼成立支教公司。
当时国家正号召民营企业家加入公益事业,成立支教公司也比较容易通过工商局的注册,白方礼很赞成左永兴的想法。
在左永兴的陪同下,白方礼到银行拿到了5万块低息贷款,加上子女支持的两万块钱,成立了“天津市白方礼支持教育公司”。
白方礼任公司董事长,这也是中国第一家支教公司。
如果你认为白方礼从此成了每天收钱的老板,那就大错特错了,所谓的公司不过是个售货亭,公司的章程只有一个:“把所有的钱都捐给教育事业。”
南开大学知道后,专门给白方礼送了块牌匾,上面写着:“无私资助,志在其才”。
有了白方礼的名气加上名校牌匾的的加持,很快就吸引了顾客过来买东西,甚至有些好心人,不买东西直接放下50块就走。
就这样公司的生意越来越好,一个小小的售货亭渐渐满足不了庞大的生意,于是白方礼雇了几个员工摆地摊。
这时白方礼再次做了惊人之举,他把公司交给员工管理,自己做起了老本行蹬三轮,很多人劝他公司已经做大做强,没有必要这么辛苦。
然而,这个一辈子省吃俭用惯了的老人,还是闲不住。他越来越不爱惜自己的身体,晚上拉客到哪里,自己就睡哪里,一张凉席就是他的床了。
冬天的时候,白方礼回到公司睡觉,售货亭四处漏风,他就在被子铺放几件衣服,将就着对付过去。
有一次,左永兴到公司去看望白方礼,看到屋里的情况后,他和白方礼的子女一起给白方礼做思想工作,把漏风的售货亭装修了一番,还给置办了一台15寸的小电视。
白方礼的事迹感动了全国,《沧州晚报》、《天津日报》、《新华日报》等都多次报道了他和支教公司,很多学校一提到白方礼,学生们都在心里默默地为这位老人敬礼。
不过,在一片赞誉中,也有些“键盘侠”认为白方礼的行为是“傻帽”:“这老爷子死要面子活受罪,把捐款的十几万存到银行里利息都不少了。”
更有甚者指责白方礼是在作秀:“你看他整天把校徽都挂在胸前,神气什么啊,那玩意儿就和酒瓶盖差不多,一文不值!”
对于这些谩骂声,白方礼并不会去理会,清者自清,对于耄耋之年的他来说,剩下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他要和时间赛跑,直到自己再也蹬不动三轮车为止。
落选“感动中国”
2001年,白方礼的身体终于再也不能蹬三轮了,常年过度劳累,他落下了一身伤病。
他最后一次将蹬三轮赚到的500块钱,放到铁盒子里送到耀华中学,校长双手接过这份沉甸甸的盒子,看着里面叠放整齐的零钱和硬币,在场的人都哭了。
老人说:“我老了,以后不能再给你们捐款了。”
这一年,白方礼已经88岁高龄了。
耀华中学的学生们听说白方礼来到学校,都自发要求和他合照,本来是选在万国桥上合影,结果白方礼说:“孩子们,这万国桥是外国人建的,咱们不去这边拍。”
最后,白方礼和学生们在天津钟楼拍了合照。
据统计,白方礼蹬三轮的总里程,足以绕地球赤道好几圈,即使不包括支教公司的收入,白方礼一人之力也贡献了35万,帮助300多名贫困生完成学业。
凭借着这么多年来的贡献和影响力,白方礼出现在2004年《感动中国》的候选名单里,然而《感动中国》栏目开播的时候,人们却没有看到白方礼的名字。
次年白方礼再次出现在《感动中国》候选人的名单里,然而,在正式播出的时候,白方礼依然没有上榜。
当时老人已经身体已经很不好了,很多人都希望白老能在有生之年获得“感动中国”,因为在很多人看来这是实至名归的。
大家都为白方礼的落选扼腕叹息,面对全国的争议,《感动中国》栏目组并没有给出过回应,有位网友撰写文章《白方礼凭什么感动中国》,暗讽《感动中国》不公平。
关于这个事件的原因,时至今日,也没有人给出过明确的答案。
不过,此时的白方礼并不知道这些风波,自从2005年初摔一跤后,他就一直卧榻不起。
因病逝世
得知白方礼病重,那些接受过他帮助的孩子们都纷纷到病房看望,孩子们看到奄奄一息的白方礼,都忍不住抽泣。
白方礼对孩子们说:“孩子们别伤心,你白爷爷身体不行了,不能再蹬三轮帮助你们了,希望你们今后好好读书,把祖国建设地越来越强大。”
天津老市长李瑞环给白方礼授予了“劳动模范”,白方礼看着这红色的荣誉证书,和市长握手说:“你看,我又给组织添麻烦了,我只是为国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罢了。”
女儿一直守在父亲面前,原本她是子女中反对父亲捐款最激烈的,现在她也转为支持:“之前我一直不理解父亲把35万都捐出去,现在才知道,父亲给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才是最宝贵的东西。”
2005年9月23日,白方礼在孩子和鲜花的簇拥下去世,享年92岁。他的临终遗言是:“下辈子我还蹬三轮,搞支教!”。
在白方礼的悼念仪式上,人们自发拿着鲜花排成长龙,送别这位贡献了一辈子的老人。当天出租车司机都免费搭载前去悼念的乘客。
伟大的精神遗产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生命学意义上的死亡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死亡,从人们的意识中消失才是。”
白方礼也是一样,虽然他的生命走到了终点,但是他爱的精神传递给每一个人,精神价值才是白方礼最大的遗产。
人们在清理白方礼的遗物时,发现只有几十枚校徽,一顶帽子,和那辆三轮车。
中国扶贫基金会希望把白方礼的精神传递下去,把老人一生中最倚重的三轮车拍卖,成立“白方礼基金会”,还把三轮车在全国范围进行巡回展览,在全国各地开展关于白方礼的演讲和活动。
而白方礼留下的精神遗产还在影响着每一个人。
2008年,以白方礼一生为主线的电影《白方礼》上映了,该片的制片人兼导演李佳伦为了这部电影的上映变卖倾家荡产,这是怎么回事?
在白方礼影响的人中,李佳伦算是最特别的一个。
他们的缘分来自1994年,那时白方礼已经是国内著名的支教人士了,当时以白方礼为原型的电视剧《心愿》正在开拍,还是毛头小子的李佳伦在电影里面饰演一名不学无术的混混,后来在白方礼的教育下,成为好人。
一次白方礼到剧组探班,李佳伦和老人交谈甚欢,于是李佳伦提出认白方礼为师父,白方礼满口答应。李佳伦当时还说要跟随老人的脚步,也去支教。
然而,之后李佳伦到深圳下海经商,有了几百万身价,整天开豪车,搂美女,吃山珍海味,早就把白方礼这个“师父”忘得一干二净,也把支教这件事抛之脑后。
当李佳伦从电视上看到白方礼去世的消息时,他顿时懊悔不已,悔恨没有履行和老人的约定,悔恨自己过着腐化的生活,却没有为国家做任何有益的事情,他感到很惭愧,总想为白方礼做些什么。
他决定重回娱乐圈,把自己的家产全部都变卖掉,找编剧写关于白方礼的剧本。
由于不是商业片,投资者寥寥,李佳伦决定向亲戚朋友借钱,自己做投资商,终于在经过三年的努力后,电影《白方礼》上映了,结果却票房惨淡。
据李佳伦自己回忆,拍完这部电影兜里只剩300块钱,cctv6记者曾专门去采访李佳伦,他说:“这是我当年欠白方礼师父的,是我自己迷失了,感谢师父让我迷途知返。”
2011的感动中国上,一帮小学生推着当年白方礼蹬的三轮车,来到《感动中国》,白方礼得到了久违的特别奖。
2019年,白方礼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
其实这些荣誉头衔对白方礼来说并不重要,就像卡梅隆不需要奥斯卡证明一样,白方礼老人也不需要他人的加冕,他的精神将会永存于世间,涤荡每一个人的心灵。
【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765536098@qq.com,我们会立即删除或作出更改。】:感动我们网 » 蹬三轮的白方礼捐35万助300多贫困学子圆梦,死后才获感动中国特别奖
“生命学意义上的死亡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死亡,从人们的意识中消失才是。”
这样一位善良勒劳的老人,才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老人的精神永存于世,荡涤每一个人的心灵。
白老当时没被评上感动中国人物,与评委有很大关系。
这就是我们老一辈善良的中国人
这样一位善良勒劳的老人,才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老人的精神永存于世,荡涤每一个人的心灵。
老人家这一世积了大阴德,来世一定会有大福报的。不图世人知晓。
一位平凡老人的执着精神可贵!
这是个善良的道德高尚的老人,值得我们学习。
人的富有不在你拥有多少财富,而在于你有钱没钱,都能拥有一颗大爱的善良心,象白方礼老人一样多做善事公益事业,为更多的人所铭记。
这是河北人的骄傲,白方礼一位普通的老人,却用自己的身体来挣钱支持教育,
真的被老人的精神给感动了!
白芳里老人是一位善良,可亲可敬的老人,他为了关心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关心孩子们的学习,用实际行动为我们做出了表率,他的这种行动,是高尚的,是正能量的,为们为他点赞!我们都应向他学习。
心中有大爱,精神永世传。
一个普通善良的老人,用毕生的财产投入到教育扶贫,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老人的精神永存于世,向白方礼老人致敬!!
老人家几十年如一日的捐款,在难得了,向老人家致敬,也希望这种正能量的文章多发些。
白方礼的精神永存,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老先生一路走好。
生命的意义不是你享受了多少,而是你奉献了多少。
向白芳礼老人致敬,他的精神事迹始终激励着我们前行。
这就是老一辈善良的中国人,老人家捐了一辈子钱,传播正能量,为白方礼点赞。